原本是希望能在2007年底做個年度收關作,卻一直延至2008年1月3日方始完成!倒成為2008年首件完成作品!
本作使用捷克廠商Classic Airframes出品 1/48 I-152,取材中華民國空軍擊落日機排行第二的柳哲生將軍,在1939年7月重慶保衛戰駕駛的座機─檀香山華僑號的I-152!

 



檀香山華僑號~柳哲生座機



柳哲生將軍小檔案:
湖南醴陵人,1914年生於河北,於保定中小學畢業後,考入同仁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基於報國熱忱,毅然投筆從戎,考入中央軍官學校第一總隊;1934年轉入中央航空學校第五期,1936年10月12日以最優成績畢業,獲蔣委員長親自頒獎殊榮。
畢業後,經高志航大隊長遴選入空軍第四大隊,投身戰鬥行列,迭經剿共、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諸役,轉戰長空,屢建奇功。1937年「八一四」一役於杭州上空迎戰來襲日機,與李桂丹、王文驊聯合擊落敵機一架,該役創下「三比零」空戰紀錄,得挫日寇空軍狂傲銳氣;1938年2月18日及5月31日兩次武漢戰役,分別再擊落敵機各一架;6月26日復於南昌擊落敵機一架;1939年5月25日及7月24日,1940年6月6日、10日、12日及7月16日,在重慶更分別擊落敵機各一架,以抗戰當時我方之武器裝備,尤於柳哲生一人即痛殲敵機十一餘架,斯時年僅26歲,即獲頒九星序獎章之殊榮。
歷任飛行員、分隊長、中隊長、總務處長、氣象聯隊長等職,勳績卓著,貢獻良多,於1963年以少將官銜退役,後創設百樂乳品等企業以服務社會。
綜觀將軍一生,服務空軍,保國衛民,功在黨國,除前述九星序獎章外,更績功先後獲頒一等復興榮譽勳章、乾元勳章、抗戰勝利勳章、忠勤勳章及宣威、彤弓、雄鷲、楷模、光華、忠貞、陸海空軍、鵬舉等獎章近二十座,豐功懋績,足傲群儕。於1990年底赴加拿大探視兒女,孰料因腦溢血,於1991年2月18日病逝加拿大士嘉堡醫院。

I-152服役簡史
1934年10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將軍意識到一旦對日戰爭全面爆發,我國將無法自海上獲得外援,因而委派清華大學教授蔣廷黻前往蘇聯,與蘇俄密商,希望從俄方獲得軍事援助,之後又多次派員前往與俄方接觸,此時俄方亦以自身防衛的需求同意援助我國抗日。1937年4月,俄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代表俄方向我政府提出三項建議:
一、由我國發起邀請大平洋各國集會商議,簽訂區域互助協定;
二、中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三、中蘇簽訂互助協定,蘇俄願提供5,000萬美元貸款供我購買俄製軍品,我方以貨品分期償還。
1937年7月8日,外交部長王寵惠與蘇俄大使鮑格莫洛夫商議簽訂互不侵犯與互助協定。8月21日,兩國在南京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效期5年,蘇俄開始向我國提供經濟貸款和軍事援助,並派軍事專家和志願航空隊來華參加抗日戰爭。此時我國亦派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杰將軍,為常駐莫斯科負責採購軍品之實業考察團長,航委會指派沈德燮處長率王叔銘、佟彥博赴俄,提出購買驅逐機兩百架、雙發轟炸機100架,與聘用俄籍飛行員二、三十人之計畫;9月14日,楊杰自莫斯科發回軍品待運電報,其中飛機部分,轟炸機自蘇境阿拉木圖經新疆,或自伊爾庫斯克經外蒙飛送蘭州,驅逐機則是拆卸裝箱,由俄方汽車隊運至新疆,在當地組裝後,再由中、蘇飛行員駕駛飛往各前線基地。中國空軍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232架飛機,但卻不可能在極短時間內訓練出相對數量之飛行員,因此蘇俄政府組織了志願援華航空隊,從當年11月起,協同我方飛行員英勇的與敵機作戰,有效地協防南京、保衛武漢,以及成都、重慶等一些重要城市,而且還多次襲擊被日軍占領的南京、武漢、廣州、南寧、岳陽、運城及臺灣等地的機場、船艦或集結的軍隊及重要軍事目標,打擊了日方入侵我國的陸、海、空三軍部隊。
自1937年10月至1941年元月止,我國共向蘇俄購買了13批飛機,其中I-15bis(I-152)驅逐機252架

I-152型或稱I-15bis型,設計型號為TSKB-3TER,機翼採用克拉克YH翼型,上翼面積約增零點六平方公尺,並加強結構,機翼與機身間以「N」形支架聯結,裝用750匹馬力之M-25-V型發動機,配裝寬邊式發動整流罩,罩之前方裝有活動式百葉板,用以調節發動機散熱溫度,採用集管式排氣管、無框圓形風擋、PAK-1式機槍瞄準器,及射速每分鐘1800發子彈之斯卡司機槍,翼下可掛小型炸彈共150公斤,或兩具21加侖之副油箱。1937年首飛,隨即進入量產,共製造2408架;除裝備蘇俄空軍外,我國成為第一個使用此機的國家,在中國戰場上,其性能則遜於日本陸軍中島「九七」式戰鬥機。
我國所購之I-152型機共252架,由俄境以汽車運抵新疆,組裝後交付我國接收成軍,首批122架於1938年元月中旬運達,6月初組裝完竣,當月完成接收計分配:蘇俄志願驅逐第二大隊48架;我空軍三大隊之第7、第8兩隊共28架;第四大隊之22及23隊共28架;五大隊之17隊16架。
第二批100架於同年9月下旬至11月初運達,12月至1939年2月完成接收計分配:蘇俄志願驅逐隊9架;我空軍三大隊5架;直屬26中隊5架;四大隊4架;五大隊之17、27及29隊各10架,大隊部1架。
第三批30架於1938年7月下旬運達,1939年元月上旬接收計分配:蘇俄志願驅逐隊15架,及我空軍四大隊15架。這些飛機經各部隊接收後,立即投入戰鬥捍衛我國領空。
此機裝用750匹馬力之M-25-V型發動機,最大時速226哩,升限31165呎,淨重2888磅,全重4044磅,翼展33呎5.5吋,機長20呎7吋,機高9呎8吋,武裝四支7.62公釐口徑之機槍。




實機照片


檀香山華僑號
↑筆者參考的檀香山華僑號實機照片,為四大隊21中隊所屬機編號2109的I-15bis,垂直尾翼的反白小字是本軍序號P-7163;本機在1939年9月1日,日機夜襲時,由21中隊李宿光駕駛起飛攔截,2345時隨隊降廣陽壩加油,2日0005時奉命再繼續起飛,卻無法開車,致0140時日機轟炸廣陽壩機場時被炸焚毀。


↑同樣是四大隊所屬機,23中隊編號2305號I-15bis,本軍序號是P-5851;由於中國機場場地多半簡陋,為了避免泥土卡在主輪整流罩裡造成意外,來華的I-15bis通常已把輪罩去除
arrow
arrow

    rexkuang3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