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馬偕街街口可見滬尾偕醫館與淡水禮拜堂
馬偕博士抵淡水後,即在其所租之寓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士和其助手又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 馬偕博士的奎寧水 (quinine) 是特效藥而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就在 1873 年五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
1879 年馬偕得到一位同姓馬偕的美國籍婦人捐款,馬偕利用這筆錢蓋了一棟中西合壁的醫院,就是「滬尾偕醫館」,這間醫院是臺灣第一所西醫院。1901 年因為馬偕博士辭世醫館一度關閉,直到1906年加拿大方面宋雅各醫師( Dr. J. Y. Ferguson )來臺重開偕醫館。為因應時代需求而將醫院規模加大,1912年臺北馬偕紀念醫院落成使用,滬尾偕醫館功成身退。
筆者在民國79-81年間在淡水工商管裡專科學校(簡稱淡專,也就是今日真理大學淡水校本部)就讀,這是在紅毛城旁斜坡(俗稱淡專坡)上的校名牌
校區花園的美苑碑記,比淡專時期稍稍移到後面
目前為校史館的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dge)光緒六年(西元一八八0年),馬偕博士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在故鄉報告他在台灣八年傳教的成果,受到鄉親極大的肯定,卻不忍他訓練學生時是「在大榕樹下以蒼空為頂,青草為蓆」。在地方報的呼籲下牛津郡的鄉親們共捐 6215 美金讓馬偕在臺灣興建一座現代化學校。次年底,馬偕回臺灣便應用此筆捐款買地,親自設計、監工。
這是台灣首見的新式學校。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竣工開學,並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 Oxford College 」<牛津學堂>。大正三年馬偕在此增辦淡水中學是北臺灣第一間西學學堂,也是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的搖籃地,現本建築位於舊稱淡水工商管理專校(學院),今稱真理大學校區內。
馬偕故居,建於1875年的bungalow型式建築,座落清翠蓊鬱的埔頂,四望淡水山河美景。馬偕博士還在這幢迴廊三面環抱的白堊洋樓後面加蓋讀書樓供讀書研究之用。並在此娶妻生子,也作為其開拓宣教的基地,直到1901年馬偕博士病逝為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