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毀滅的中國空軍武力需要立即的更新。第二、第四及第六大隊向西北撤退到蘭州,第五大隊則南向到廣東省的廣州地區。
雖然已經從美、英、法等國訂購120架飛機,但在1938年以前均無法取得。只有蘇聯,其1937年的生產輛包括2,129架戰鬥機與1,303架轟炸機,能夠快速回應。與蘇聯談判的主要貸款,提供中國必要的戰爭物資以五年以上低率交換原物料作為支付。
1937年10月間,大約450名蘇聯志願飛行員與技術人員組成,從蘇聯中部的阿拉木圖(Alma Ata)搭火車而來。他們將首批225架俄製飛機帶給中國:155架戰鬥機、62架轟炸機以及8架高級教練機。
↑雙座的I-16UTI教練機是用來讓中國飛行員熟悉他們的新戰機
終於,在1941年前供應總數885架飛機達到完全的補充,伴隨著76.2公厘與37公厘防空機槍與軍需品。這些供應品都是由卡車載運,透過古〝絲路〞進入中國,到達中國鐵路線末端的蘭州。俄國人說在1937年11月第一批俄製飛機抵達時,中國只剩14架飛機堪用。
這個時期的蘇聯戰機偏好兩種型式:一種是機動性很高的雙翼機,以及一種有可收放起落架的快速低單翼攔截機。兩者均已750匹馬力的M-25V星型引擎作為動力,與大多數中國作戰飛機所使用的萊特颶風引擎相同的蘇聯版。另一種更令人激賞的特徵是駕駛員後方的9公厘厚的裝甲版,美國陸軍戰鬥機到1941年後才有的標準配備,而日本當局到戰爭末期都還鄙視的配備。
↑俄製I-152(I-15bis)雙翼機將駕駛員裝甲與4侹機槍配置導入戰爭
1937年供應有93架I-152雙翼機與62架I-16單翼機,足夠供應中方三個與蘇聯兩個戰鬥機大隊使用。蘇聯大隊最初的裝備是31架飛機,供應兩個12個駕駛員的中隊,25%的儲備量,與指揮官座機。
擁有收放式起落架與機翼兩挺7.6公厘機槍,I-16(應為I-16-5型)有282哩時速,是亞洲當時最快的戰鬥機。8架雙座的I-16UTI(正式型號為UTI-4)教練機也用來轉換訓練中國飛行員熟悉新機型。
I-152(也寫作I-15bis)雙翼機,有固定起落架與開放式座艙,看起來有點像是寇蒂斯霍克三後繼的老式飛機。四挺機槍可透過螺旋槳開火,一個讓美國人吸引到足以偷取同調式傳動裝置的特徵,翼下掛架提供掛載
62架輕型轟炸機是三人座的SB單翼機,擁有兩具850匹馬力M
這些轟炸機分別給中國第二大隊與一個蘇聯志願大隊,稍後直到中方人員熟悉新機型才飛第一次任務。
1938年初,6架4引擎TB-3單翼機抵達,顯然是要替換10隊的SM.72。雖然在機背上與機尾均有槍塔,這型中國最大的飛機只當作運輸機使用而非轟炸機。
蘇聯援助中國引起日本的恐慌,日方亟思攻擊接收新物資的儲存站。華北的日本陸軍轟炸機,計畫近接支援作戰,卻苦於航程不足。
↑1937年,雙座的三菱97式司令部偵察機(Ki-15)是亞洲性能最優異的飛機,可穿透至中國內陸。以本照片為例可知也使用於日本報社(圖為朝日新聞社的朝風號)
↑國內知名模型高手Ralph Kuo兄的同型機作品,正可看出其豔麗的塗裝(神風號)
日本陸軍有一型優異偵察機,青木大尉特殊中隊(譯者註:獨立18中隊的青木秀夫大尉)使用的新式三菱97式司令部偵察機(Ki-15)。這型擁有無線電與照相機的雙座機以僅750匹馬力可達到時速298哩與1,450哩的航程。速度太快而不易攔截,它不斷地報告中方部隊的移動。1938年出現的海軍型命名為C
兩架〝新式的97式重轟炸機〞在
日本海軍將長程轟炸機移往中國大陸,開始於
中國第一個接收I-16的第四大隊在
第二天11架轟炸機回到同一個機場,但這次有三架I-16戰機在巡邏,兩架寇蒂斯霍克三及時升空逃脫。一架G
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