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躲避持續的攻擊,中方飛機一個機場移過一個機場,以護壁保護,以偽裝機擺放著,並〝猛射防空砲火〞。他們僅以少量架次夜間出擊,而敵方無法攔截,但是不精確的攻擊對日本部隊未造成重大損害。
運用〝特殊情報〞與空中偵察,日方試著追蹤每日的移動,幾乎每天都會從公大機場派出攻擊部隊或從台灣出動長程轟炸。
既然中方戰機仍對未護航的轟炸機造成威脅,從濟州島飛往公大的長程G
10月12日/>96式艦戰遭到首次嚴重損失,7架中方單翼機在南京上空風雷電掣攻擊11架三菱戰機護航的9架雙引擎轟炸機。驚慌的日軍將布瑞達27錯當成他們的單翼戰機。三名日方戰機飛行員被擊斃,雖然〝可能擊落〞了5架對方義大利製戰機。(譯者註:當天南京上空爆發空戰,先是上午袁葆康的2404號機與日機一架水偵對撞,此架水偵亦中彈空中粉碎,袁葆康座機尾翼碎裂迫降江陰;另一架水偵在三架霍克三包圍下也遭擊落。下午日機又捲土重來,25隊隊長劉粹剛率隊、張韜良、羅英德、曹芳震、驅逐司令高志航上校等5架霍克三、17隊隊長黃冸揚、黃子霑等兩架波音機與8隊隊長陳有維駕飛雅特機共8機升空迎敵;這次高志航駕IV-1、劉粹剛駕2401和黃冸揚駕1706號各擊落一架九六艦戰,其中遭劉粹剛擊落的那架96艦戰,墬落於城南水佐營巷楊姓民房,還壓死一名臥病在床的21歲女子。不過曹芳震駕2107號機卻被擊落陣亡,黃子霑駕1707波音機也受損,迫降在明故宮機場時斷成三截。另外文中敘述日方誤認布瑞達27為己方96式艦戰之事,可能為波音281之誤,蓋三者外型極為相似。而所謂〝可能擊落〞了5架對方義大利製戰機云云,則是完全錯誤,中方只有陳有維的飛雅特CR.32一架是義大利製,並未遭擊落!)
↑波音281(上;廣東空軍塗裝)、布瑞達27(中)與96式艦戰(下)的外型比較
兩天後一架戰鬥機遭遇11架飛在16,000呎的中方戰機並擊落其中兩架。這是本月份最後的戰機交戰。(譯者註:
公大基地的日軍對南京出動了175架次艦攻與23架次轟炸,190次戰機護航。在空戰中損失3架戰鬥機與4架艦攻,此外還有4架以上艦攻被防空砲火擊落。日方則宣稱在空戰中摧毀45架飛機,以及地面的21架。
中方飛機撤退到漢口,是長程轟炸機抵達而護航機力有未逮的位置。得知漢口停有4架馬丁機、5架諾斯洛普機和20架道格拉斯機以及其他飛機,12架G
中方轟炸的成果逐漸減少,
10月間,中國空軍只飛了347架次,損失25架飛機以及29名飛行員陣亡,包括三名中隊長。僅宣稱打下一架日方飛機。就陳納德的觀點而言,中國空軍是「窮途末路」,剩下不到12架戰機以及許多優秀飛行員死亡。
由於敵方空軍不在,公大基地的航空隊可以致力於對日方地面部隊近接支援。12航空隊支援上海遠征軍第三師而13航空隊則支援第九師。每個航空隊派出一位飛行指揮官到師部擔任聯絡官,以追蹤前線的需要。選擇不超過前線前方700公尺(2,300呎)作為目標。
只要天氣許可就每天出擊,
從10月2日到27日,在1,668架次,他們投下了總重達360噸,5,267顆炸彈。有5架艦爆機被中國防空炮擊落。這種近接支援的例子似乎不復見,直到二戰中美國人將之發揚光大。
另外,一連空以雙引擎轟炸機飛到敵後方轟炸267架次。由於敵方無戰機可懼,海軍也使用其6架95式重轟炸機。這些較不出名的廣廠G2H1雙引擎單翼機有104呎翼展與固定輪架,速度緩慢,但可掛載5枚
10月底前,來自空中與重炮轟炸的大量死傷重創上海附近中國軍隊的背後。向內陸撤退開始,在中國如此大規模的大戰直到戰爭最後一年才會再見到。
這次的勝利大部分要歸功於三菱九六式艦上戰鬥機能肅清敵方的天空。美國人很少注意,在當時的雜誌上,對A
但在日本本身,1941年後美國人才開始對其一種新戰機非常注意。日本海軍很快瞭解到成功的航艦作戰就是要有優越的戰鬥機。
海軍需要一種極速超過500公里(310哩)的時速,在三分半鐘內能爬昇3,000公尺,以及優異的操控性。首次在日本戰鬥機上加裝無線電,以及額外在機翼上加裝兩門20公釐的機槍(美國要到1940年才有這種口徑)。要求有6個小時以上的滯空時間。當然,在艦上作業,短場起降與氣冷式引擎是不可或缺的。
設計師堀越次郎開始致力於1940年出現在中國上空著名的A
這種一般配置在1935年曾經在大量生產的蘇聯I-16以及美國破紀錄的休斯競速機。日本陸軍在1937年7月曾購買渥特V-143戰機的原型,後來這種設計被美國陸軍拒絕。
著名日本戰機,三菱零式戰鬥機(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