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12/30 09:05 李人岳報導

民國60年代末期,空軍當時的主力戰機F-104與F-5E已經逐漸老舊,然而中美斷交帶來的外交困境,讓空軍始終難以找到替代機種。為此,空軍從67年開始思考自力研發高性能戰鬥機。民國72年,由空軍改隸中科院的航發中心正式展開「安翔計畫」,推動新戰機的研發工作。



曾擔任「鷹揚計劃」作業室主任的李適彰回憶,雖然當時航發中心已經設計出AT-3和中興號等教練機,也已經有和美國合作生產F-5E的經驗,但設計一架複雜的高性能的戰鬥機,對航發中心而言,還是毫無經驗;為此,最高當局將所有高科技研發單位加以整合。


李適彰說,負責研發飛機的航發中心便在當時改隸到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飛彈火箭的製造也從聯勤移編到中科院;在經國號方面,分成4個子計畫:飛機本身的鷹揚計畫、噴射發動機研發的雲漢計畫、短、中程飛彈的天劍計畫和航電雷達的天雷計畫,在當時就算是國外廠商,也很少有如此複雜的整合計畫,「這在國外等於是四大工業」。


在各項子計畫的努力以及美國通用動力的協助下,這架自力發的戰鬥機終於在74年敲定構型,進入全程發展階段,並且定名為「自製高性能戰機」,也就是IDF。20年前的民國77年12月10日,航發正式推出第一架原型機,並且命名為經國號F-CK-1,以紀念全力支持戰機研發計畫的前總統蔣經國。


李適彰說,為了展現自力研發戰機的決心,當時還特別以啟動發動機、自力滑行的方式與世人見面,他說,外國的出場典禮都在夜間,但其實很多部分都還沒做完,包括副油箱、飛彈都還是木頭作的啞彈,還是用拖車拖出來的,我們為了表現「是玩真的」,飛機是從另外一個棚廠一直滑行到典禮會場,這在外國叫做"hot roll out",不但發動機要裝上,包括液壓、供油等次系統都必須完成測試、順利運作!當時這也是一場轟動世界的出場儀式。


78年5月28日,這架A1原型機首度升空試飛,李適彰回憶,那一天在清泉崗航發陽明營區每棟大樓的屋頂上,都擠滿了參與設計和製造的同仁,親眼目睹這架心血結晶的升空,他到現在還清楚記得,當天是星期天,航發還破例宣布星期一全體放假一天。


經國號首席試飛官吳康明透露,其實在首飛過程中,飛控系統就出現躁振的現象,所幸處置得宜,順利完成這趟空前的任務,他說當時在返航途中,出現這種所謂PIO的不正常現象,不過由於經國號是線控的飛機,只要慢慢將力量鬆掉,她應該就能慢慢收歛回來;當時自己就事把手鬆掉,讓飛機「慢慢收回來」。


吳康明說,其實在一架新飛機的試飛過程中,除了測試計劃中的極限,還會發生許多不預期的意外,全部都需要試飛官的冷靜處置,並且發現問題的所在。吳康明形容,整個試飛其實就是在「找問題」,實際飛行過程中難免都會發生許多問題。他舉例,原本經國號飛到0.85馬赫時,就會聽到機腹傳來「咚咚咚」的聲音,始終找不出原因;後來才發現發現,原來是飛到這個速度時,所有氣流都剛好在輪艙門附近,一大片的輪艙門只靠一個液壓唧筒拉住,便會一直震動,這還是靠隨伴機發現的;後來透過在輪艙門開百葉窗,讓內外的壓差平衡,把問題解決。吳康明說,這種問題都是在試飛過程中慢慢發現的,因此試飛員必須十分敏銳,才能感覺到究竟哪裡不正確。


雖然許多的問題都能在試飛過程中發現並解決,但意外的狀況還是發生,80年7月12日,IDF2號單座原型機在進行低空高速試飛時,由於顫震導致水平尾翼破碎飛脫,試飛官伍克振上校失事殉職。事後,國防部不但追贈伍克振為空軍少將,還在航發中心的試飛大樓前,樹立一座伍克振穿戴全副飛行個裝的銅像;直到今天,他都還繼續守望著經國號。


A2原型機的失事讓經國號的發展一度停擺,也讓國人對她的性能產生質疑,不過,空軍還是從81年起展開接收成軍的前置訓練,雖然還是處於「一邊穿衣、一邊修改」的狀態,但終於在83年12月成立第一支作戰中隊,並且在接下來的兩次台海飛彈危機中,一肩扛起嚇阻對岸戰機出海挑釁的空防重擔,成為第一種投入服役二代戰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xkuang326 的頭像
    rexkuang326

    REX 的《天空》

    rexkuang3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