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架1101/10-9003是勇鷹號教練機量產型一號機,於2021年10月21日首度試飛,當時全機僅有黃色防鏽底漆塗裝,而垂直尾翼上則噴繪漢翔的黑色序號11003以及生產序號10-9003,直到同年11月29日交付空軍台東基地前,才漆成這款由許良啟先生設計的專屬塗裝,而機號則有原來的11003改成空軍序號1101。
勇鷹號是第五代高級教練機機種。中華民國空軍將汰換自1984年開始服役的AT-3高級教練機與執行部訓機(Lead-in Fighter Trainer,LIFT)任務的F-5E/F戰鬥機。由中華民國所研發,開發時期的代號曾包括:XAT-5、AT-5、XT-5、T-5等。目前多以高級噴射教練機「AJT(Advanced Jet Trainer)計畫」的AJT代稱。
2017年2月7日中華民國國防部與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和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行「新式高教機委製協議書暨合作備忘錄簽署啟動典禮」,宣示「國機國造」正式啟動;同年4月25日中山科院與漢翔舉行「新式高教機簽約儀式」,以委製的方式由中科院負責構型設計,而中科院再以主合約商的方式,委託漢翔公司生產66架T-5高教機,總經費為686.4億元新臺幣(約23.4億美元)。
2018年3月完成關鍵設計審查(Critical Design Review,CDR),並規劃將生產4架原型測試機,包含飛行測試用的A1及A2機,以及2架結構測試機T1及T2機、首架原型機A1(11001/08-9001)自2018年6月1日開始上架組裝、11月27日,空軍舉辦新式高教機命名(原名為「藍鵲」)網路票選活動,10大票選名稱計有「鵬翔、雲翔、勇鷹、雲鵲、御鷹、育隼、鵬展、騰翔、翔燕、鵬舉(此名稱由本人提出)」,最後由「勇鷹」獲得最高票。2019年9月24日於漢翔公司臺中沙鹿廠區出廠,命名為「勇鷹」(Brave Eagle)。
2020年5月,勇鷹高教機專案完成首飛備便審查,6月2日上午9點首度實施跑道「滾行測試」(又稱試滑)。6月10日上午9點34分首飛,編號11001的勇鷹高教機首次離地升空,在此前9點10分左右由編號1601的經國戰機隨伴機先行起飛繞行一圈,後座試飛員並持錄影機進行記錄。勇鷹高教機起飛後,以全程不收起落架的方式,繞行清泉崗基地周圍空域,後於9點50分落地完成首次飛行任務。6月22日,編號11001的XT-5原型機在臺中清泉崗基地舉行首飛展示,上午9點20分離地起飛,9點32分落地,飛行12分鐘,飛行科目包括地面滑行、高速滾行升空、空中飛行測試、五邊進場、保持最佳進場姿態落地。試飛成功落地。12月25日,編號11002的XT-5原型機試飛成功。
2021年11月,中華民國軍方規畫的勇鷹交機進度,預訂2021年底生產2架交給空軍,2022年8架、2023年17架、2024年18架、2025年18架、2026年3架。並計畫在2026年6月完成66架交機工作,以及將交付26套地面輔助訓練系統(Ground Based Training System,GBTS),包含16套任務計畫系統、3套基本飛行模擬器、1套全功能飛行模擬器、1套地面即時監控系統及1套飛行訓練管理系統。11月12日,漢翔公司宣布,高教機首批空軍種子教官完成第一階段訓練。11月29日,首架量產型高教機(即本篇主角)正式交付空軍,當天將由清泉崗基地起飛,並由空軍第三聯隊的經國號伴飛,飛抵台東志航空軍基地,在志航基地簽署交機文件,並交付七聯隊換裝訓練。
本機內部包括座艙、軟體、電子零件都是全新設計,發動機則是採用國際渦輪引擎公司(ITEC)生產之F124-200TW渦輪扇發動機,因此後機身配合新式發動機及相關附件外型而重新設計。
T-BE-5以F-CK-1戰鬥機為基礎發展,外型承襲經國號戰機的低阻力及高攻角的氣動力特性,兩者外觀雖相近,但T-5全機有超過80%更新,而結構也經過重新設計布局;且將全機複合材料使用比率提高到30%,以減輕機體重量,提升飛行性能、以及有助於機體使用壽命的延長;部分技術比F-CK-1更加先進。
配合高教機的需求,T-5改變原F-CK-1的機翼剖面設計,將機翼厚度由4%增加到5%;連接機翼的中段機身也略增厚,並利用後機身空間增大減速板面積,以強化落地滑行的穩定性,進而降低進場速度,並增加低速飛行的穩定性,可使準飛官迅速掌握基本飛行技術,與軍機飛行員基本作戰能力,並符合空軍所定之高教機性能規範需求;機翼部分更新設計翼尖整流罩,以降低翼尖渦流阻力;另外機身模線配合增高以增加內燃油承載量,可延長滯空時間並增加航程;主輪輪距起落架外擴加大,以強化地面滑行及降落時的穩定性,以利低速進場降落。
留言列表